文章出處:《親子天下網站》
為了防疫,大人與小孩的口罩都不能脫。但是戴著口罩,卻讓還在學習語言與情緒的幼兒難以被看見、也看不見別人的嘴巴與表情,帶來學習的考驗。那麼,老師跟家長們可以怎麼做呢?
疫情爆發以來,戴著口罩幾乎是課堂上的常態。對於還沒有疫苗可用的幼兒而言,更是未來式。小小孩長期戴著口罩、甚至已經二年,許多專家正在研究,這對他們的學習與成長,帶來哪些新挑戰。
首先,長期戴著口罩,有可能會影響幼兒的語言學習。英國國家廣播公司(BBC)引述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(Ngee Ann Polytechnic)的兒童語言和識字發展教師張麗妮(Lynette Teo音譯)指出,小孩透過觀察來學習,他們會看著大人的嘴、唇和舌頭怎麼動,來學習語言。像是口型、嘴唇與牙齒的動作和位置來判別個別字詞如何發音,以及透過閱讀別人的口型,來輔助判斷別人說了什麼話。但戴著口罩,就無法看到嘴巴和這些細節。
同樣的,老師也會看不到孩子的口型,增加確認孩子發音的難度,或是小小聲音講的內容是什麼意思,對溝通與學習都是阻礙。
位於田納西的范德堡大學(Vanderbilt University)的聽力與說話科學教授卡馬賴達(Stephen Camarata)還提醒,這會對聽障小朋友的影響特別大。因為聽力受損的小朋友也需要閱讀嘴型和嘴唇、舌頭、以及臉部表情等視覺資訊來輔助學習與判斷對方說的話。但戴著口罩,就阻隔了這些線索。
3名義大利科技研究所(It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的學者,也針對119名分別在3-5歲的幼兒、6-8歲的兒童、以及成人,研究戴口罩對於情緒理解的影響。他們讓受試者看著一些人們戴著口罩的照片,判斷這些照片中的人是開心、生氣、害怕、傷心還是沒有表情,然後跟這些人脫掉口罩後的答案比對。
結果發現,三個年齡層的受試者,在看到有沒有戴著口罩的照片比對時,都有人給了不同的情緒答案。但前後差別最大的,就是幼兒組,有將近一半的人會改變對照片裡的表情的看法。
這對幼兒的影響更大,因為小小孩是從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中,累積別人開心、難過或生氣時,會有什麼表情來學習判斷與察言觀色。在他們的人生第1、2年,可能先學會辨識的是開心,因為身邊的人看著他們、或給他們的回應,多半是喜悅與笑臉。但在往後,開始接觸複雜的情緒互動時,如果戴著口罩,就會減少接觸這些刺激與學習。
口罩遮住了影響判斷情緒的表情,不但幼兒減少學習從讀表情辨認對方的情緒的機會,也可能影響自己藉此表達的發展能力,大人還可能讀錯孩子的情緒。而且,在人際相處與課堂學習中,都可能因為猜錯表情與感受而增加誤解。
另外,口罩遮住臉部的大多數部位,也可能妨礙幼兒認人,會比較慢認識彼此、尤其是新同學,在新環境中交朋友、熟悉、信任的速度也會變慢。
雖然有些影響還要更長期的觀察與研究,但世界衛生組織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已經提醒,要留意小孩與人互動的狀況,以及對情緒和社交技能與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。
而這些新挑戰,除了各個單一面向的衝擊,整體而言,種種挫折也會有加成的綜合效果,甚至導致行為改變。3歲的艾凡思本來是個精力充沛又愛笑鬧的孩子,但他的媽媽荷妮告訴 BBC,當他戴著口罩時,就完全了變了個人,安靜又溫順。
義大利科技研究所的報告還提醒,這對有焦慮、憂鬱、情緒障礙或自閉的孩子,又是更大的衝擊。因為了解別人的表情和情緒、判斷正確與否,對於規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。而且,錯判別人的感受,也與兒童和成人的精神異常息息相關。
雖然戴著口罩帶了新的挑戰,但學者們都認同,為了更大的防疫風險,孩子還是要把口罩戴好,再尋求其他的解方。
例如,現在已經有可以看到嘴部、局部透明的口罩,可以讓大家看到發音的口型與嘴唇、牙齒、舌頭等部位,甚至部分表情。
即使這些商品尚未在一般民眾間普及,也還有其他可以緩解問題的辦法。
綜合專家在媒體提出的建議,可以讓幼兒多看一些臉部的圖,跟他們多講解與說明這些表情的意義,增進他們的學習。而且表情不是傳達情緒的唯一方法,在跟幼兒溝通時,也可以刻意把聲量和表情的動作加大,並且配合更多的言語說明和肢體語言,讓他們從更多感官聽懂、讀懂。
另外,父母可以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。因為在家不用戴著口罩,除了增進孩子的情緒與社交學習刺激,還可以讓他們多說話、多產生反應情緒,也培養他們的安全感,以及跟父母間的依附與連結,都可以舒緩其他的發展與學習焦慮。